什麼是高血壓?

血液持續不斷的流動,以便輸送氧氣及養分到身體的每個部分。而所謂的血壓,就是當心臟打出血液流向全身血管時,所產生的一種壓力。血壓維持著生命,讓我們可以健健康康地生活著。血壓對生命來講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有血壓血液才能從心臟流到全身,但有一些情況會導致血壓過高或過低,這兩種情形都會危害到我們的健康,而高血壓又比低血壓更常見。

高血壓是指動脈血壓持續偏高的慢性疾病。血壓是當心臟收縮,將血液泵入動脈時所加諸動脈血管壁的壓力。我們需要維持正常的血壓,推動血液在體內運行,把氧氣和營養輸送到身體各組織。然而,如果血壓上升並持續處於高水準,便可能會引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中風、冠心病及心臟衰竭、慢性腎病甚至是早逝。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數,也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排名的首位。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受年齡、運動、肥胖抽菸等因素影響。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

定期量血壓是高血壓防治的基本功,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1次血壓。若有高血壓家族史,又屬肥胖體型者,最好善用生活周邊的血壓站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更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高血壓分為兩類

以高血壓發生的原因來做判斷,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續發性高血壓兩種,以下分別就這兩類高血壓做說明。

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的原因比較複雜難解,但大部分的學者都同意家族遺傳可能是它的重要因素。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家族中的近親如果有高血壓病患者,罹患原發性高血壓的機率,就會比家族中沒有高血壓患者的人為高。

而形成原發性高血壓的因素,除了遺傳之外,還可能包括:攝取過多的食鹽、神經與內分泌的狀態、過度疲勞、成天擔心、神經緊張、心理壓力大等因素。

續發性高血壓

形成續發性高血壓的常見原因有四個,包括:慢性腎病、內分泌性高血壓、大動脈性高血壓和神經性高血壓等等,分述如下:

1.慢性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妊娠中毒後遺症、腎血管性高血壓等。

2.內分泌性高血壓:如腎上腺皮質性的高血壓。腎上腺皮質性的高血壓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患者異常肥胖,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庫興氏綜合症;另一種是血液中的鉀含量減少,血壓升高的康氏綜合症。

3.大動脈性高血壓:這類高血壓的病因,是部分大動脈變得狹窄,而引致狹窄部分上方血壓升高,下方的血壓降低所引起。

4.神經性高血壓:所謂神經性高血壓,是指中樞神經異常引起血壓上升的疾病。

血壓如何測量?

根據台灣高血壓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的高血壓定義是130/80mmHg,台灣10大死因中有一半與高血壓有關,18歲以上國人約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而65歲以上長者高達6成的人有高血壓,最恐怖的是有3成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控制血壓的重要原則是每日測量血壓,若平時不量血壓,等到去醫院才量,常見所謂的「白袍高血壓」現象,意即民眾進醫院時,常因緊張而使血壓升高,這容易導致病情被誤判而服用錯誤的藥物劑量。

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應遵循國健署提倡的血壓管理「722原則」,建議連續7天測量血壓,每天測量2次,分別是早上及晚上,每次測量2遍,中間間隔1分鐘以上。

量血壓前,須先坐下休息5分鐘,測量血壓期間不開口說話,手臂露出且測量包覆鬆緊要適當,手臂心臟同高度,手肘平放部懸空,以確保準確性,每次測量後應將數值記錄下來,以便醫生評估病情和調整治療計劃。

血壓多少算是高血壓?

無論什麼年紀,正常血壓的標準都是120/80mmHg以下,早期血壓超過140/90mmHg就是高血壓;然而,只要血壓介於120/80~140/90mmHg之間就屬高血壓前期,若不控制好,未來發展成高血壓的風險很高。

最新依據2022年臺灣高血壓學會建議使用居家血壓而非診間血壓做為高血壓的診斷和分級,只需定義血壓有沒有超過正常值130/80 mmHg(過去為超過140/90mmHg),因為只要血壓長期超過130/80mmHg以上,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機率就會增加。

而所謂「居家血壓」測量方式是採用722原則;連續7天、早晚2個時段、每個時段測量2次(左右手各測量1次),每次間隔1分鐘,並取其平均值。連續7天測量結束後,共會有14個平均血壓值,再將紀錄交由醫師評估是否有高血壓即可。

測量血壓建議事項

由於診間血壓易受到環境與白袍症候群的影響,目前認為居家測量的血壓更能有效代表真正的血壓狀況,根據最新的專家共識,若在家中於兩個以上不同的時段測量到至少兩次以上的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則很有可能有高血壓的問題。為了準確獲得血壓數值,如何正確測量血壓是不容忽視的學問。在血壓測量前、測量中與測量後分別有以下要點:

測量前

1.準備合格認證且定期校正的電子血壓計及尺寸正確的壓脈帶。
2.測量前30分鐘內避免進食、攝取咖啡因、運動或抽菸。
3.排空尿液(先上廁所),於安靜暖和的場地靜止休息至少5分鐘。

測量中

1.移除上臂的覆蓋衣物,保持平坦,手臂支撐於桌面。
2.靜止坐直在靠著椅背的椅子,不說話,不使用手機。
3.不要翹腳,雙腳平放於地板。
4.壓脈帶綁於手肘上方1-2公分處,中央對齊心臟高度,鬆緊適中。

測量後

1.測量雙手,選擇較高的數值,之後固定量血壓偏高的那一側。
2.測量至少兩次,兩次間隔1-2分鐘,取平均值;一天內選擇至少兩個不同時段測量。

建議一般民眾可遵循722(請量量)原則:連續量血壓「7」天;每天量「2」回,包括起床後1小時內且吃飯吃藥前,以及入睡前1小時內;每回至少量「2」次,中間間隔1到2分鐘,再取平均值。

由於高血壓初期往往沒有顯著症狀,定期的篩檢有助於高血壓的及早發現,目前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應該每年至少測量1次血壓,高風險族群則可以提高頻率。透過正確的方式定期在家測量血壓,才能及時偵測隱藏的危險,如有異常發現,也能第一時間尋求家庭醫師的協助,討論高血壓的控制,獲得妥善的介入治療。

高血壓的併發症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血壓持續升高。如果不及時治療,高血壓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高血壓的併發症可以累及全身多個器官系統,包括:
▸心血管系統: 高血壓會導致心臟肥大、心肌梗塞、中風、心臟衰竭等。
▸腦血管系統: 高血壓會導致腦出血、腦梗塞、暫時性缺血性腦襲擊等。
▸腎臟系統: 高血壓會導致腎功能衰竭。
▸眼部: 高血壓會導致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

以下將對高血壓的常見併發症進行詳細介紹:

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壓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以下損害:
▸心臟肥大: 高血壓會迫使心臟更加用力地工作,導致心臟壁增厚。心臟肥大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肌梗塞: 高血壓會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如果冠狀動脈
▸血流受阻,則會發生心肌梗塞。
▸中風: 高血壓會導致腦血管破裂或阻塞,進而導致中風。中風是導致死亡和殘疾的第三大病因。
▸心臟衰竭: 當心臟無法有效泵血時,就會發生心力衰竭。高血壓是導致心力衰竭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腦血管系統併發症

高血壓會導致腦血管損傷,增加腦中風的風險。腦中風是指血液流向大腦的中斷或減少,導致腦細胞死亡。高血壓會導致腦中風的以下幾種類型: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血管阻塞導致血液流向大腦減少而發生的。高血壓是導致缺血性中風的最常見原因。
▸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溢出大腦而發生的。高血壓會增加腦血管破裂的風險。
▸暫時性缺血性腦襲擊(TIA): TIA 是指短暫性腦血流中斷,通常持續幾分鐘或更短時間。TIA 是一種警告信號,表明患者可能將來會發生中風。

腎臟系統併發症

高血壓會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導致腎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能需要透析或腎臟移植。高血壓會導致腎臟損傷的以下幾種機制:
▸腎小球高壓性腎病: 高血壓會導致腎小球(腎臟的濾過單位)的壓力升高,損害腎小球的結構和功能。
▸腎間質病變: 高血壓會導致腎間質(腎臟的支撐組織)的炎症和纖維化。
▸腎血管疾病: 高血壓會導致腎血管狹窄或阻塞,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

眼部併發症

高血壓會損害眼底的血管,導致視力喪失。高血壓會導致眼部的以下幾種併發症:
▸視網膜出血: 高血壓會導致視網膜小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溢出視網膜。
▸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是指視網膜從其下方的脈絡膜分離。高血壓是導致視網膜脫離的常見原因之一。
▸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心部分,負責中央視力。高血壓會導致黃斑部血管損傷,導致視力下降。

哪些高血壓病人容易發生意外?

根本沒有發現自己有高血壓的人

因為高血壓初期到中期都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資料顯示,有半數以上的高血壓病患尚未被發現。這部分的病人有病狀但卻不知病情,自恃自我感覺良好,與健康人一樣地勞動、生活,因此常常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會使血壓進一步增高的行為,因此很容易發生意外。

不規律吃藥的病患

有些高血壓病患雖然已被診斷罹患高血壓,卻自認為症狀沒什麼大礙,或是對吃藥感到厭煩,而拒絕服用降壓藥。正因為如此,這些人的血壓得不到有效控制,經常處在危險邊緣,久而久之,一定會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傷害,並容易發生腦出血等意外。

濫用降壓藥的病患

有很多病患不是按醫囑或實際量出來的血壓用藥,而是憑自我感覺服用血壓藥,覺得頭痛或頭暈就多吃兩片,否則就不吃。有時又恨病而拼命吃藥,誤以為血壓降得越多、越快就是對病情越好,結果超過劑量。這些做法是很危險的,往往會造成血壓忽高忽低或降低過快,使已患病的血管難以承受,很容易誘發腦出血和腦血栓的形成。

生活不規律、勞累過度的病患

生活規律有助於血壓穩定,而勞累過度和睡眠長期不足或不佳的人,則容易引起血壓進一步增高或發生劇烈波動,造成意外的發生。

生活放縱的病患

高血壓病人大量吸菸或酗酒,可能會使血壓進一步增高,並對血管造成嚴重傷害,讓患者更容易併發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併發症,亦容易發生腦出血等意外。此外,由於賭博時,人的精神會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大輸或大贏都會引起情緒激烈波動,因而導致血壓驟升,或發生較大的波動,這些都對高血壓病患非常不利,因此戒菸、戒酒、戒賭對高血壓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血壓過高者

高血壓病患若血壓明顯增高,甚至常達到200 / 120毫米汞柱以上的話,是相當危險的。血壓過度增高,容易發生腦出血等意外,不可忽視。

合併各種併發症者

罹患高血壓多年,且經檢查已出現心、腦、腎等各重要器官併發症的患者(如冠心病或糖尿病),就表示你的病情已至中、晚期,則應更認真對待,加強治療。

飲食不合宜、多吃少動者

一些高血壓病患平時不注意飲食均衡,常吃一些高脂肪食品,口味重、又不愛運動。這種被戲稱為「馬鈴薯族」的人,會導致肥胖,不僅會使血壓進一步增高,同時也會讓血脂增高,加速對心、腦、腎血管的損害。